《科普二下/澳门期期期准_和巴什尔跳华尔兹》一文通过趣味故事,向读者介绍了澳门的历史文化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这一舞蹈,旨在增进对澳门多元文化的了解,同时以生动的方式传播科普知识。
战争记忆中的华尔兹
引言:记忆的华尔兹
2008年,以色列导演阿里·福尔曼倾力打造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动画纪录片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》(Waltz with Bashir),该片以独特的动画手法和深邃的叙事技巧,深入探讨了战争、记忆与创伤之间的复杂联系,这不仅是对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个人回忆,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刻挖掘,影片标题中的“华尔兹”象征着一种荒诞而残酷的舞蹈,主角在枪林弹雨中旋转,而黎巴嫩总统巴什尔·杰马耶勒的遇刺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节点,本文将围绕这部电影,探讨记忆的碎片化、战争的荒诞性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求自我救赎。
第一部分:记忆的迷宫
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》的开篇呈现了一个梦境般的场景:26只恶犬在黑夜中狂奔,追逐着一个人,这个画面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导演福尔曼的朋友博阿兹·莱因·布雷斯勒的真实梦境,博阿兹曾是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的士兵,多年来一直做着同样的噩梦,却无法回忆起战争中的具体细节,这个梦境成为整部电影的起点,也象征着记忆的不可靠性。
福尔曼本人也发现自己对那场战争的记忆模糊不清,为了填补这段空白,他决定采访当年的战友、心理医生和战争记者,试图拼凑出真相,每个人的记忆都像一面破碎的镜子,呈现出不同的片段:有的人记得屠杀的惨状,有的人只记得自己如何幸存,而有的人则选择彻底遗忘,这种记忆的碎片化反映了战争创伤对个体的深远影响——人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屏蔽过于痛苦的回忆,以保护自己免于崩溃。
影片采用动画形式来呈现这些记忆,使得现实与梦境、过去与现在的界限变得模糊,动画不仅增强了超现实感,也让观众更容易进入主角的心理世界,当福尔曼最终在影片结尾切换到真实的纪录片画面时,观众才猛然意识到:那些被动画美化的记忆背后,是血淋淋的现实。
第二部分:战争的荒诞华尔兹
影片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是士兵施罗米·格鲁伯在贝鲁特的街道上跳华尔兹,他手持步枪,在枪林弹雨中旋转、舞动,仿佛置身于一场荒诞的舞会,这个画面既美丽又恐怖,完美地捕捉了战争的矛盾本质——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产生一种近乎疯狂的麻木感。
这场“华尔兹”的背景是1982年9月16日至18日的萨布拉和夏蒂拉大屠杀,当时,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在以色列军队的默许下,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,屠杀了数百名平民,而以色列士兵则在外围驻守,既未阻止屠杀,也未完全参与其中,福尔曼在采访中发现,许多士兵像他一样,对这场屠杀的记忆极其模糊,甚至有人完全否认自己当时在场。
这种集体记忆的缺失并非偶然,以色列社会长期以来对黎巴嫩战争的态度复杂,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场“不必要的战争”,甚至是一场政治阴谋,士兵们的记忆被压抑、被扭曲,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逃避,福尔曼的电影正是在挑战这种逃避,迫使观众面对历史的真相。
第三部分:从遗忘到觉醒
影片的高潮是福尔曼终于回忆起自己在战争中的角色,他意识到,自己并非无辜的旁观者,而是这场屠杀的间接参与者,尽管他没有亲手杀人,但他的沉默和被动使得暴行得以继续,这种觉醒带来的是巨大的道德痛苦,但也是一种解脱——只有承认过去的错误,才能真正面对未来。
电影的最后几分钟突然从动画切换为真实的新闻画面:大屠杀后的难民营,尸体堆积如山,妇女和儿童在哭泣,这一转折极具冲击力,它打破了动画营造的疏离感,迫使观众直面历史的残酷,福尔曼似乎在告诉观众:记忆可以被美化、被扭曲,但真相永远不会消失。
第四部分:华尔兹的余音
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》不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,更是一部关于记忆、责任与救赎的作品,它提醒我们,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埋在个体的遗忘与社会的沉默之中,而艺术的力量在于挖掘这些被掩埋的记忆,让它们重新浮出水面。
“与巴什尔跳华尔兹”具有多重含义,它指涉了黎巴嫩总统巴什尔·杰马耶勒的遇刺,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萨布拉和夏蒂拉大屠杀;“华尔兹”象征着战争中的荒诞与疯狂,士兵们在死亡的边缘跳舞,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漩涡。
在当今世界,战争与暴力依然存在,集体记忆的扭曲与遗忘也仍在继续。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》的意义在于,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如何对待历史、如何面对自己的责任。
跳出沉默的舞步
记忆是一支复杂的舞蹈,有时轻盈如华尔兹,有时沉重如葬礼进行曲。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》通过动画与纪录片的结合,探索了记忆的边界,挑战了观众的认知,它告诉我们,逃避记忆并不能治愈创伤,唯有直面过去,才能找到真正的和解。
在电影的最后一幕,福尔曼站在海滩上,望着远方的夕阳,这个画面既像是一个结束,也像是一个新的开始,或许,这就是记忆的意义——它不是封闭的过去,而是不断流动的现在,而我们每个人,都必须在历史的华尔兹中找到自己的舞步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